食客盈门。
“冬日篝火”。
昨天傍晚6点,蜀山区遇南三·重庆火锅村的店门前已坐满等位的顾客。取号单显示,前方还有193桌在等待。工作人员石佳佳一边招呼着排队等位的客人,一边说道:“这几天降温,店里从下午5:30就已经开始排队等位了,一晚平均等位300多桌,周末甚至达到400桌。”
寒意渐起,合肥“暖经济”持续升温。添置冬装成了市民的当务之急。在蜀山区万象汇的“another home”服装店,毛女士正在挑选刚上新的新品,店长王丽红表示:“这几天销量最好的是毛衫和皮草,毛衫销量增长了28%,皮草类的业绩也随之增长了同期的31%。”
目前,电暖器、热水壶、小火锅等各式取暖小家电,已迅速占领各大商场超市的显眼位置。商家精心布局,将这些“温暖好物”集中呈现,让消费者可以一站式购物。望江西路京东mall的相关负责人郑辉表示:“今年暖风机、电暖器等取暖设备销量同比增长约35%。根据顾客的取暖需求不同,我们会推荐不同类型的产品。”
越来越多消费者在寻求“暖身”之外,对“暖胃”有了更高要求。合肥的外卖骑手郑洲感受明显:“天一冷,热饮和麻辣烫这类暖乎乎的订单就多了起来,整体订单量增加了10%左右。”
当传统业态持续火热时,一些新的温暖需求正在合肥悄然显现。
在海卉花市的“举世无双”宠物店内,店主王冬向记者展示了最近热销的宠物过冬“三件套”:宠物恒温箱、宠物电热毯和宠物羽绒服。据了解,宠物恒温箱均价在300元左右,高端系列自带消毒、通风功能的智能恒温箱价格甚至超过了4000元。王冬表示,“现在的主人都把宠物当家人,宁愿自己省点,也要让‘毛孩子’暖和过冬。”
年轻人的冬日关怀,不仅在于为宠物抵御严寒,更在于呵护自己内心的“情绪过冬”。各类疗愈与解压消费,正成为他们冬日的新选择。携程旅游蜀山区万象汇店的孙经理表示:“随着冬季旅游旺季的到来,相关业务量较淡季实现3-4倍的增长。其中,定价在千元的‘定制温泉游’成为年轻游客的冬季新宠。”
当一部分年轻人走向户外,另一部分则选择宅家,通过“数字疗愈”为自己构筑一个温暖小窝。
结束一天的工作,在瑶海区一家科技公司担任程序员的李泉回到家里。屋内很暖和,电视上正播放着一个叫“冬日篝火”的视频,画面中的火焰轻轻跳动,偶尔发出木柴燃烧的噼啪声。“花9.9元买的,晚上回家把它打开,感觉房间不仅暖和,而且更有氛围了。”李泉说道。这样在屏幕里燃烧的火焰,如今并不少见,同一个8小时的篝火视频在短视频平台就收获了9000多的点赞量。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研究人员李玥盈表示,新型的“暖经济”远不只是御寒商品,更是一种“情感补偿”。李玥盈分析道:“人们为宠物添置冬装、购买各种服务,本质上是在通过消费构建一种温暖的情感氛围,以抵御现实生活中社会经济与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与精神空虚,从中获取更多的积极情绪价值。消费的边界从‘人的需求’扩展到‘关系与场景的构建’,其目的都是为了打造一个具有仪式感,更符合个人情感期待的‘生活氛围’。”
合肥晚报-合新闻见习记者
刘雨辰 文/摄 通讯员 刘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