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快速发展遭遇土地资源紧缺的瓶颈,新的发展空间从何而来?合肥的答案是:向存量要空间、要出路、要效益。而衡量这份“效益”的关键标尺,正是“亩均效益”。记者获悉,近日,合肥市多家制造业企业、县(市)区、开发区上榜2025年安徽省亩均效益领跑者拟推荐名单。
亩均效益多领域领跑全省
从制造业企业到县(市)区、开发区,合肥在2025年全省亩均效益领跑者评选中实现“多点开花”。
在企业层面,全市共有江汽股份等78家汽车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居)等优势产业的领跑企业入选2025年全省制造业企业亩均效益领跑者推荐名单,占全省总数的26.3%。
在区域层面,肥西县、长丰县、肥东县入选2025年全省县(市)亩均效益领跑者推荐名单;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入选2025年全省市辖区亩均效益领跑者推荐名单。
在开发区层面,合肥的表现尤为亮眼: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入选2025年全省亩均效益领跑者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荐名单;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2025年亩均效益领跑者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拟推荐名单,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安徽居巢经济开发区入选2025年亩均效益领跑者省级经济开发区拟推荐名单。
这份成绩的背后,是合肥市自2021年以来持续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的系统成效。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合肥市以改革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始终坚持评前制度化统筹、评中清单化推进、评后闭环式管理模式开展亩均效益评价,率先在全省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占地5亩及以上的规下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全覆盖,同时依法推动资源要素配置,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腾笼换鸟”换出发展新动能
合肥的亩均效益提升,并非单一模式,而是各地结合自身禀赋探索出的多元化实践。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与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便是其中两大生动样本。
走进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一片繁忙景象。这片昔日的农业县域,如今已成为省级亩均效益领跑者。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中心主任赵明介绍,他们从“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转变为“提着篮子去选菜”,严控项目准入,新引进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500万元/亩,亩均税收不低于30万元。
在双凤路一处58.3亩的老厂区,昔日设备闲置、厂房出租的景象已不复存在。通过“管委会+公司”模式,园区精准引进了新能源热管理系统项目,总投资3.8亿元,预计年产值达20亿元。这正是园区“腾笼换鸟”的生动缩影。截至目前,园区已培育上市企业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推动传统制造向“智造”跃升。
坐落于大蜀山脚下、占地仅11.6平方公里的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把“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作为转型方向,抢抓跨境电商机遇,已聚集超300家跨境电商企业。2024年,园区以全市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市近四分之一的跨境电商份额,跨境电商清关单量更占全市93%。在这里,中国环境谷、跨境电商总部基地、安徽智能软件园拔地而起,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一栋楼就是一条产业链。
与此同时,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环境产业作为突破口。短短几年,“中国环境谷”已汇聚430余家重点企业,拥有3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2024年营收突破500亿元,连续三年增量超百亿元,实现了在有限空间内创造无限效益的集约发展典范。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宋士岚 通讯员 刘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