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人学习治学之道
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北校教育集团西园校区
六(5)班 王诺伊 指导教师 张丽君
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学习。《荀子》云:“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三字经》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作为新时代好少年,我们要向古人学习治学之道,做到因学习而进步,因学习而成长。
我们要学习古人的好学精神。一个人只要好学,哪怕压力再大,他都不会放弃学习。元朝著名书法家、画家王冕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每次读到这个故事,我都十分感动。王冕之所以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还能坚持学习,是缘于心中对学习的热爱。
我们要学习古人的刻苦精神。俗话说:“学习不用功,终究一场空。学习不吃苦,岁月成荒土。”我们想要学有所成,就必须学习古人“业精于勤”精神。宋濂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自幼家境贫寒,无钱买书,但他十分刻苦,用抄书的方式坚持求学,“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尽管手指冻得无法弯曲,宋濂依然刻苦用功。只要我们具备宋濂的苦学精神,“如囊萤,如映雪”,就一定能战胜学习之路上的荆棘与困难。
我们要学习古人的专心致志。从孟子讲的“弈秋授二徒”到朱熹讲的“读书要三到”,都告诉我们学习时要全神贯注。孟子云:“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朱熹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由此可见,专心是多么重要啊!有一次,老师让我们背课文,我看那文章不怎么长,就心不在焉地浏览了几遍,结果到老师抽背时,我一个字也背不出来。有了这一次的前车之鉴,之后,我学习再也不敢三心二意了。
我们要努力学习古人的治学之道,从先贤治学智慧中汲取成长力量。
教师点评:作者从“好学”“刻苦”“专注”三个方面叙述了先贤的治学品质,引经据典又不失亲切,体现了对传统智慧的热爱与践。
说学习
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北校教育集团西园校区
六(6)班 屠山台 指导教师 章崇远
我认为学习非常重要,它如同我们的左膀右臂,将会陪伴我们的一生。学习究竟是什么?在我的眼中分为两个部分,即“学”与“习”。
“学”就是“问”,古人云:“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如果在学习的道路上不向他人请教,那最后只会一事无成,袁绍就是最好的例子。据《后汉书》记载,袁绍好养名士,自比战国四公子。在官渡之战中,他跟曹操决战官渡,但袁绍是一个不知就不问,刚愎自用,不懂装懂的人。名士们见袁绍言不听计不从,便转投曹操,曹操礼贤下士,虚心求教,终成霸业。这或许就是“问”的魅力。而“习”我认为就是温习,古人曰:“温故而知新”,我们通过“问”得来的知识往往不会完全消化,这时候就需要温习。我们通过温习把得来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让自己有新的收获,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那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学习?年仅16岁的周恩来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我们拥有如此优越的学习条件,更应该珍惜机会。少年当立凌云志,争当未来强国人。我们应不辜负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年代,勤奋学习,刻苦努力,为建设更加繁荣昌盛的祖国而努力学习。
学习遇到困难怎么办?我认为困难就像磨刀石,能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锋利。记得学习数学应用题时,我常常被复杂的关系绕晕,后来学会拆解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这些问题反而成为了进步的阶梯。苏轼说过:“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当我们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视而不见,畏惧逃避,困难其实是提醒我们进步的信号。遇到困难时,可以像诸葛亮一样“集思广益”——首先自己思考,然后请教他人,最后融会贯通。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的时候也曾反复演算,始终保持“学而不厌”的态度。每一次突破,都会让我们离梦想更近。
这,就是我眼中的学习。
教师点评:本文观点鲜明,逻辑清晰,举例恰当,说理透彻,情感真挚,展现了对学习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以及新时代少年的责任担当。
学习的三把钥匙
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北校教育集团安大校区
六(2)班 胡斯语 指导教师 黄芸
学习,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人生成长的阶梯。从古至今,无数人在这条路上艰难求索,他们的经历如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也让我深刻领悟到:学习需以志为引,以勤为基,以恒为桥,方能抵达理想之境。
古人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西汉匡衡家贫无烛,便凿穿墙壁借邻舍烛光读书,终成一代大学问家;东晋车胤家境贫寒,夏夜无油点灯,便捕数十只萤火虫装入白绢袋,借微光苦读。他们身处困境却求知若渴,用勤奋与坚持诠释了学习的真谛,让有限的条件成为无限进取的动力。
时光流转,今人亦以学习为翼,飞向成功。中科院院士颜宁学生时代便立下科研之志,课堂上全神贯注,课后泡在图书馆钻研,面对难题从不退缩。正是这份对知识的执着,让她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古今事例虽异,却同样证明:学习没有捷径,唯有坚定志向、不懈努力,方能有所建树。
作为六年级的我,在学习中也深有体会。曾为提高写作水平,我每日坚持阅读名家著作,积累优美词句,还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起初,笔下文字生涩平淡,心中不免沮丧,但我告诉自己要坚持。渐渐地,词汇量丰富了,语句通顺了,当第一次自己写的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时,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学习如同耕耘,只要付出汗水,终会迎来收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便是那源源不断的 “活水”。古人的坚毅、今人的拼搏,加之自身的实践,都在诉说一个道理:志存高远,方能明确方向;勤奋刻苦,才可夯实基础;持之以恒,终能跨越险阻。让我们以学习为舟,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用智慧与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让梦想在学习的滋养下绽放绚丽光彩。
教师点评:小作者以“志、勤、恒”为主线贯穿古今事例,论证有力。同时结合自身学习经历,感悟真实动人,结尾升华主题,体现出对学习本质的深刻理解。
学海浩瀚志为帆
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北校教育集团西园校区
六(3)班周宇杨 指导教师 张兰平
荀子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海无涯,难免遭遇惊涛骇浪,只有坚持扬帆破浪的人才会驶向学业有成的彼岸。
好学者,汉有司马迁。司马迁年少时酷爱读书,对历史饶有兴趣。数年后,司马迁父亲去世,他临终前嘱托儿子:“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相矣。”司马迁下定决心完成父亲的遗志。后来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锒铛入狱。囹圄之中,司马迁纵使忍辱负重,宫刑受尽,仍坚持伏案写作,灯芯灭了又点,史书合上又翻,指尖的毛笔挥毫出三千春秋,也挥毫出一位史学家锲而不舍的信念,坚持写完了这本旷古绝今的史学巨著——《史记》。
好学者,唐有李白。少年李白,学习心浮气躁,释下竹简,下山游玩去。途经淙淙溪流,李白邂逅了一位正在磨针的老妇人,她手握铁杵却言道将要磨成绣花针,李白顷刻间领悟了这铁杵成针的道理,折返回家认真学习。十载春秋,星月辉映窗棂,少年只点明月灯,手捧竹简琅琅诵读。数年后,昔日懵懂的少年摇身一变,成年李白满腹经纶,洒脱地泼墨出震古烁今的浪漫诗篇:“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华五千春秋,有匡衡凿壁借光,深夜照着邻家的烛光学习;还有车胤为了夜间读书捕捉萤火虫,利用萤火虫的微光学习;更有孙康夜晚不惧严寒来到雪地,利用白雪映照的月光读书。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当以古人的勤学精神为镜,以奋斗为笔努力学习。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我们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怀揣勤奋砥砺前行,即使沿途荆棘丛生也会迎来繁花似锦。让我们扬起奋斗的风帆乘风破浪,驶向理想彼岸!
教师点评:本文以豪迈的笔触和丰富的例证,激励读者以古人勤学精神为榜样,不畏艰难,砥砺前行,展现出新时代青年应有的奋斗姿态和坚定信念,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
学以广才 习以固本
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北校教育集团安大校区
六(3)班 陈语笑 指导教师 王超琴
学习,可以分为“学”和“习”两部分。“学”是学知识,“习”是复习。就像小树苗要扎根也要长叶,“学”“习”两者缺一不可。
学知识,很重要。你想,一个人,胸无点墨,不认识路,每一会儿就要问一次路;不会算术,做生意也会亏大,这不可怕吗?我小时候,就是一个大路痴。这是哪儿?黄山路。黄山路?是呀。这时我耳边就会传来阵阵笑声,笑得我脸青一阵白一阵,殊不知在我正前方就有块大路牌,用鲜明的大字写着“黄山路”。唉,这一切都是因为不认识字造成的。我在那一刻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学知识。后来我坚持每天查字典、记生字,期末竟当上了语文课代表。可见学知识之重要。
复习,也很重要。还记得一年级背古诗时,我曾经骄傲地给妈妈表演“一日背五首”,结果三天后再抽查,只记得“床前明月光”。现在想想忽然就懂得了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道理——就像妈妈烤蛋糕要反复调整火候,知识也需要用复习来“保温”。现在我的书包里总装着“记忆宝盒”:蓝色卡片记录英语单词,粉色便签摘抄好词好句,每天就像寻宝似地翻看它们。复习使我巩固了一天所学的知识,在规定时间内更好地完成任务,让自己更有效率。可见复习也很重要。
我们不仅要学习,还要有方法地学习。学须专心,习须耐心,不因外界的打扰而荒废了学业。元代的王冕,寄居寺庙时夜夜攀坐佛膝,借着长明灯苦读,狰狞的泥塑佛像也动摇不了他的专注,终成诗画双绝的大家。古人这般以专注为舟、以坚持为桨,将“痴迷”化作穿透黑暗的灯火,才在历史长河中点亮了智慧的光芒。
正如小树苗既需要深扎根系吸收养分,也要伸展枝叶沐浴阳光,“学”与“习”正如成长的双翼。只有“学”“习”共存,才能实现知识的果实挂满枝头,才能收获探索世界的勇气与智慧!
教师点评:小作者巧用比喻贯穿学与习的关系,结合寻路识字等成长故事与记忆卡片等学习场景,细节鲜活,典故信手拈来,论点鲜明,例证丰盈。
传承中华文明 传递文化力量
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北校教育集团西园校区
五(6)班 罗娅诚 指导教师 张燕
中华文明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既有绕指柔的温润,亦有百炼钢的坚韧。它似日月辉光,不与萤火争明;又如淬火青胚,经千锤百炼仍挺立如松。读完《弘扬中华文 明 担当文化使命》一书,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壮阔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字里行间皆是对文明的深情礼赞。
书中三卷如三重境界,层层叩击心扉。首卷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把钥匙,开启文明基因的密码箱。那些镌刻在甲骨上的符号,那些流转于竹简间的墨痕,竟在青铜鼎纹的蜿蜒中,在敦煌飞天的衣袂里,演绎着永不断流的文明史诗。次卷如明镜照古今,将民族精神与时代脉搏相系,让我恍然惊觉:原来兵马俑的陶土中沉淀着“天行健”的刚毅,青花瓷的釉彩里晕染着“和而不同”的智慧。终卷如晨钟暮鼓,唤醒了少年心中的文化火种——传承不是复刻时光的琥珀,而是以青春热血熔铸新的文明图腾。
书中的智慧让我抚卷长思,忽忆起与汉字结缘的往事。初执毛笔时,笔锋如游龙戏墨,一横一竖皆在宣纸上开出墨梅。可新鲜感褪去后,枯燥的重复如枷锁困住手腕。那日我对着歪斜的字迹叹息,母亲轻按我肩头:“你看这‘永’字八法,王羲之练尽十八缸水,颜真卿墨染屋梁三丈——文明的血脉,从来都是汗水浸润的。”。这番话如醍醐灌顶,从此晨曦伴墨香,暮色染笔影。当我的小楷终于能临出《兰亭序》三分风骨时,方懂得:横如长城垛口担起千年风雨,捺似黄河奔流滋养万里沃野,方寸汉字里,竟藏着民族精神的基因链。
五千年的文明长卷正在我们手中续写。笔锋起落间,我听见甲骨卜辞在与量子计算机对话,看见景德镇窑火映红了3D打印机的激光。这份传承,不仅是守护祖先留下的文明火种,更是要以青春为炬,照亮文明长河新的航程。
教师点评:此文以真挚的情感和诗意的语言展现了对中华文明的深刻理解与炽热情怀,展现了小作者优秀的文学素养和家国情怀。
四大文明的文化传承
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北校教育集团安大校区
五(3)班 徐梓宸 指导教师 戚成芹
每当我翻开《弘扬中华文化 担当文化使命》这本书,总能感受到祖先们用智慧点燃的文明火焰传承了五千年,源远流长。
去年暑假我参观了博物馆,那些古老的发明让我大开眼界。在造纸术展区,当我轻抚蔡伦爷爷复原作坊里粗糙的纸,眼前浮现出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辛勤的制作纸张的画面,无法想象现在书包里雪白的笔记本竟然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和如此神奇的秘密。
最让我惊讶的是活字印刷术。在活字印刷体验台前,我摆弄着毕昇叔叔发明的可以组合排列的陶泥字块,这可比整块木头刻字方便多了。我还亲手体验了雕版印刷。当宣纸印出“学无止境”四个字时,我仿佛触摸到了中华文明千年前的文化。
真正让我心跳加速的是在农具展区,那些锈迹斑斑的犁头让我想起奶奶讲过的故事。商周时期的铁犁需要两头牛才能拉动,到唐朝出现曲辕犁后,只要一头牛就能耕地了。这正如书中所说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耕地效率。让我联想到爸爸告诉我的“省力杠杆”原理,原来古人很早就在生活中运用科学智慧,将创新的基因刻画在我们的血脉中。
看着植物展区中的植物嫩绿的叶片在水的滋润下闪闪发光,我突然明白: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像小树苗吸收阳光雨露那样,将祖先的智慧转为成长的养分。
我要将四大发明的故事讲给更多小朋友听,也要在未来发明各种各样的装置,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文明的火把需要代代相传,我相信只要时刻保持好奇心和创造力,我们也能让这团火焰更加五彩斑斓,让中华文明永远闪耀着创新的光芒!
教师点评:文章语言生动,主题明确,展现了小作者对中华文化的深刻感悟和积极探索精神。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观察结合,围绕四大发明表达了传承文明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