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今日蜀山 > 社会民生 > 正文

“微服务”织补社会“微需求”

编辑日期: 2023-07-19 11:37:15    来源:今日蜀山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蜀山区,一个原本只是几位老人帮助邻里做些缝缝补补的团队,现在却引来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其中。

  传统手工活得以延续的背后,反映出社会生活中仍然还有很多“微需求”,而如何处理好这些“微需求”,正是对基层治理“微服务”的考验。

  织好的是思念

  退休工程师覃秀姿所在的龙河路社区多是老小区,老年人占比较大。在日常生活中,覃秀姿发现,有些老人虽然视力不好,不会针线活,但很恋旧。

  “有的人衣服扣子掉了、袖子磨破了,还在穿。我们家里都有缝纫机,缝缝补补都还会一些。”覃秀姿觉得,这是个发挥余热的好机会,她与同为社区艺术团队的队员们商量后,大家一致赞同。

  2020年9月,“缝爱社”成立,随即发起“邻里相缝”项目。“上门探访时,我们都会问有无旧衣服要补,看到有破了的衣服床单,就直接缝补。”“缝爱社”成员周晓妹说,最初听说能有人帮忙缝补衣服,不少老人很惊讶,“现在他们都知道了,会主动联系我们。”

  2021年春天,101岁的吴传钟找到了“缝爱社”。20世纪50年代两人相恋结婚,当时妻子亲手织了一件绛红色毛衣赠给他。后来妻子去世,毛衣也破了。刘凤云说,她和孙肥英用了两天的时间,一点点地织起了老人的思念。

  从生活“小细节”入手

  如今,“小修小补”小摊点在城市中越来越少,店面租金上涨、单笔盈利有限等因素严重挤压了生存空间。如何让配钥匙、补衣服等看似不起眼的“微服务”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圈,正在考验着城市管理的精细度和温度。

  蜀山区民政局牵头,将“小修小补”纳入微公益创投项目,借助专业的社会组织、社工力量,同时调动居民群众的自治共享热情,从生活的“小细节”入手升级城市管理理念。

  “缝爱社”就是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2021年2月,其在三里庵街道登记备案社区社会组织,并成功获得蜀山区“微创投”项目资金支持。

  “微创投”项目是蜀山区党建领航基层治理创投活动内容之一,由区民政局牵头。2020年10月以来,该区民政局围绕“五好小区”建设,组织实施首届党建领航基层创投活动,重点支持以居民为主的各类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类、居民自治类等项目,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小区综合治理。

  3年来,累计支持400余个“微党建、微服务、微综管、微自治、微更新”五微项目落地实施,覆盖了扶老助残、心理疏导等服务领域,服务居民数十万人次。

  小项目解决一批“心头事”

  西园街道美虹社区居民宋国香想申报微公益创投项目。社工手把手教她写项目申请书,帮她想活动计划。后来,宋国香的“阳光关爱”项目立项了,并获得经费支持。她不仅每月定期探访小区里的老人,到了节日还为老人包粽子、做月饼。

  公益事业光有热情还不够,需要自主“造血”才能长期发展。西园街道相关负责人坦言,项目如何设置、服务哪些群体都需要考虑到。热心党员、文艺团队负责人在社区活跃度高,具有号召力和组织能力,往往会成为项目负责人选。“社工全程指导为自主‘造血’提供了帮助。”

  蜀山区组织党建领航基层创投项目,为各镇街购买专业社会工作岗位,统筹管理微公益创投项目,从组织实施、运营管理方面督导项目负责人规范运行。

  五里墩街道“阿甘之家”温暖自闭症儿童、笔架山街道“好街坊邻里互助”打造共治共享新社区…一个项目服务一个群体,一个项目解决一批群众心头事,体量虽小,但涓涓细流汇流成江河。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的小微项目,也成为基层治理的数百条“纵干线”,把社会组织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居民身边。

  (陈华 仲名山 王勤 左娟娟 朱琛琛 詹伟伟 孙雨静)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