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初看授课内容、教师展示PPT上的文字,可能会有人认为这是一堂语文课。然而,这句话其实出现在12月8日蜀山区一堂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公开课上,内容是教会孩子们扇形统计图知识。
近日,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区教体局等协办的“基于学科课例实践,探索跨学科主题融合研讨观摩活动”在蜀山区的振兴小学举办。这场特别的观摩课,让600余名小学教师领略到跨学科教学的魅力。
带着思辨的思维去观察问题
为什么《礼记·中庸》里的句子会出现在小学的数学课上?在12月8日的这场活动中,来自深圳市福田区东海实验小学的教师李军在课上对学生的一句引导,回答了这个问题——“希望你们带着思辨的思维去观察问题。”而这一教学内容设计,也与2022年新课标中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相贴合。
不仅是语文知识,这节40分钟时长的数学公开课,还通过短视频、新闻数据截图,巧妙融入了科学、思政等课程元素,让学生在学会如何看扇形统计图的同时有了更多收获。
当天的跨学科主题融合研讨观摩活动主要以小学语文和数学课程为例,吸引了合肥市各县(市)区600多名教师参加。
学科是割裂的,但世界不是割裂的
“孩子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即使教材固定不变,老师也要依据实际来进行教学。”合肥市振兴小学教师许慧秀已执教2年,目前正带三年级数学。她分享,学习《年月日》这一课时,教材上中有一个案例是让孩子们在2014年的年历上找到自己的生日日期,“现在已经2023年了,班级有部分孩子是2015年后才出生的,这个案例让他们觉得离自己很远。”
作为公开课的展示教师之一,许慧秀在活动中也上了《年月日》这一课,授课中她没有依据教材再让学生去找自己的生日,而是让学生尝试去找获奖日期。当天的课程导入环节,她以班级学生刚获得的篮球比赛冠军日期为引,重新设置了学习情境。实践环节,她又巧妙地抛出了一个“如何帮妈妈修好微波炉”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用刚学会的知识去了解“微波炉的保修期何时到期”。
除了情境设计,许慧秀在课上还融入了科学、历史知识,穿插了说文解字。她表示,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孩子已有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虑后续相关知识的延伸。
为什么数学课不再像以前一样只讲数学知识?2022年秋季,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施行,其中明确提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自此,跨学科教学和教师跨学科能力发展成为中小学教育领域研究和实践关注的一个热点。
“学科是割裂的,但世界不是割裂的。”研讨活动中,来自深圳市福田区东海实验小学的教师谭春兰说,在2022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里,“跨学科”已成为高频词,出现超400次!
跨学科不是简单的拼合嫁接
“在日常的课程中加上一点别的学科内容,就是跨学科吗?”谭春兰表示,“教学融合应该是有意而不刻意的”。
“我们让学生去经历、体验,但最终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合肥市教科院监测与评价中心主任、小学数学教研员李萍在活动中也表示,跨学科教学应该是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贯通融合,秉持这个理念,教师才能落实好课程协同育人。
据悉,2018年初,合肥市正式启动跨学科实验校的研究推进工作。以蜀山区为例,该区通过建立学科课程群,深度研究学科课程边界拓展,编印发行《跨界课程》一书,迈出融合研究的先行一步。
(王建明 刘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