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聚焦蜀山 > 正文

“科学翻译官”诠释“硬核”之美

编辑日期: 2025-04-30 16:40:03    来源:合肥晚报   


   

杨远帆和团队成员马达加斯加留学生在实验室工作。

  在合肥,从中国科大走出的企业有很多,其中除了常规的科研型企业,还有一支年轻的团队,被称作“科学翻译官”。

  他们运用可视化技术,将科学原理和重大科学成果,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公众,引领大众以全新的视角感受科学的魅力。

  近日,记者走进可视科学团队,近距离了解这支特别的群体。

  从博士生“进化”成创业者

  可视科学的创始人杨远帆,是中国科大2021级力学系的一名在读博士生。

  每每提起现在的创业内容,总有人会好奇,就读于中国科大力学系,为何选择了“转行”做“传播”?

  杨远帆解释,虽然本身在力学系读博,但自己对于传播相关的领域和知识兴趣也一直很浓厚。前几年自学了摄影,之后又在校内组建了学生团队,运营起中国科大本科招生办官方新媒体矩阵,一年涨粉40余万,部分短视频的播放量超7000万次。

  后来,在中国科大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梁琰老师的指导下,杨远帆和同学参与了一项名为“IN THE LAB”的科学艺术摄影项目,成立起科学摄影学生团队,深入到学校多个顶尖实验室,用镜头记录下科学之美,并进行传播。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与学校多位科研人员进行了交流,他们执着攻关和勤奋的精神让人动容。”杨远帆坦言,“虽然他们的研究成果都很好,但他们的科研故事往往很难向外人来讲述,外界也很难懂他们的科学成果。于是我就在想,我们是不是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成为一名‘科学翻译官’,当科学家的‘眼睛’和‘嘴巴’,帮助他们讲好自己的科学故事。”

  杨远帆记得,当时,IN THE LAB团队前后跑了10个实验室,从开始拍摄到正式展览整整经历了一年时间。最终,2023年,团队作品在中国科大中校区艺术教育中心、安徽省美术馆先后展出,将科研成果之美带给大众。

  “这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杨远帆说。

  “翻译官”团队平均年龄25岁

  就这样,杨远帆和几名同学一起踏上了“科学可视化”的征程,成立了安徽可视科学技术有限公司。

  团队有来自本校的同学,也有来自复旦大学等国内其他高校的、从国外留学多年归来的,还有来自马达加斯加的留学生,平均年龄仅有25岁。除此之外,团队还组建起一支由各专业硕博生组成的科学顾问团,科学顾问不仅参与选题论证,更可以在关键技术细节上提供专业指导。

  从传统的4K科普视频起步,团队历经3次技术迭代,如今已发展到最新的XR交互系统。以团队代表作之一《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为例。该作品运用了3D可视化技术,将量子计算这一抽象概念以逼真、立体的模型呈现在观众眼前。在此基础上,又引入VR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戴上VR设备,真切感受量子科学,告别书本理论的局限。

  从研读论文开始,到打磨策划脚本、最终制作可视化作品,团队的业务板块也已从科学传播拓展到科学研究等领域。也就是说,利用团队的可视化技术,可以反过来赋能专业的科学研究;通过团队的可视化成果,也可以助力科普工作更加直观生动。

  一篇完整的视频脚本,背后可能是十几篇甚至几十篇论文的支撑;一条看起来仅一分钟不到的视频,背后可能凝结着团队半年的心血……截至目前,可视科学团队已讲述30多位院士的科研故事,生动展示了国家20余座大科学装置、大科研设备的核心科研成果。

  科学传播的“合肥速度”

  据透露,目前,团队正有条不紊地推进13个科研项目的可视化制作。即将完成博士学业的杨远帆,为推动团队技术的持续进步,近期也频繁穿梭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积极对接高校院所,寻求合作机会。他说,从博士生到创业者的身份切换并不容易,但每每看到科学家们欣喜于自己的科研成果被形象、具体地展示,大家的心中总是充满了动力。

  回顾创业之路,杨远帆充满感慨。一方面,母校为团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资源,让团队的创作在早期得以有很好的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在创业初期最缺钱缺场地的时候,蜀山区也为他们在科创驿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地。

  “驿站距离学校仅一路之隔,对于我们这样的在校生来说非常方便,而且一年时间没有收取一分钱租金。随着团队的发展壮大,政府也一直在帮忙协调场地。我们在驿站里一共搬了3次家。现在已经换到驿站里最大的一个办公室。”

  杨远帆回忆,入驻科创驿站后,政府从立项支持、资金补贴、人才引进等方面都给予了创业者很大的支持。不仅是租金方面,驿站还提供了项目路演、企业报税、财务培训等服务。在科大硅谷平台的帮助下,团队之前也顺利申请到了200万的初创免息贷款。“这样的创业环境、创业政策,实实在在地激发了团队的创业干劲。”

  当前,团队70%的客户都来自科研院所,已经与80多个高校院所实验室达成了合作。今年,团队计划拓展科技型企业市场,用科学可视化技术助力企业科技研发成果多维度展示。根据发展计划,团队也即将入驻人工智能大厦,进入创业的“加速期”。

  办公室里,量子波动化作流动的光带,核聚变绽放成旋转的火焰,这个年轻团队正用科技与艺术的双重笔触描绘未来图景。“未来,希望能继续深耕可视化技术,让研发更加成熟。同时,也希望可以助力合肥成为中国前沿科技成果的展示窗口,让中国的硬核科学被全世界看见。”

  合报科学+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任海怡 李康佳

  (图片由蜀山区提供)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