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缤纷蜀山 > 乐游蜀山 > 正文

让闲置农田变身“金土地”

编辑日期: 2022-09-15 10:54:47    来源:蜀山区融媒体中心   


图片7.png

图片8.png

  春回大地,蜀山区小庙镇马岗村的4000余亩冬小麦也进入了生长关键期。

  3月30日上午,随着一阵嗡嗡声,两架无人植保机飞上麦田上空,一名操作员拿着手机监测无人机的定位导航,另一名操作员则手持遥感,给冬小麦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和叶面肥的喷洒。半空中,无人机机翼呼呼作响,麦田如水面般快速波动翻转,雾状农药均匀地覆盖到麦田上。“人工喷防,一个人一天大约15亩;无人机飞防,一台一天600亩左右。”操作员侯克千告诉记者,算下来,4000余亩的麦田,两台无人机三天左右就能完成。“这对于抢农时、节约成本来说,好处太大了。”

  “3年前,这片4000余亩的农田还是一片抛荒地。”据蜀山生态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这片土地零散不规整、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不足,土地种植效益不高,因此当地农民大多选择进城打工,这里也就变成了抛荒地。

  为让闲置的农田生出“金子”,2019年,蜀山区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发挥土地资源效益,按照每亩650元从农民手中流转了4000余亩基础设施薄弱的抛荒地进行复垦。“我家流转了50多亩地,不仅每年可以收到3万余元租金,自己还能做点生意。”说起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老侯高兴地说。

  麦田另一边,负责田管的技术员吴正保正在和同事监测、记录小麦的苗情。他们既像是“田保姆”也像是“田医生”,及时发现问题即时防治。“今年春季气温整体偏高,小麦已经提前完成拔节,进入了孕穗期,比去年提前了10天左右。”吴正保介绍道,这意味着今年的小麦苗情比往年要好。

  据了解,通过流转土地,4000余亩麦田实现了规模化和机械化的种植和管理,不仅有专业的飞防团队,还有专业的农技团队、田管团队等。在这里,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记者看到,仅仅几分钟,十几亩小麦的飞防工作就完成了。随后,工作人员熟练地操控无人机降落、续装药水、再次腾空……

  近年来,蜀山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保障作用,多措并举“向土地资源要效益”,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推动田、水、路、村综合整治,大力发展农旅产业,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统计,2021年,蜀山区小庙镇因流转抛荒地增收最高达到7万元/户。流转抛荒地在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村庄也走上了绿色发展道路。

  (詹伟伟 葛庆钊)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法